瑞士
英国
希腊
西班牙
葡萄牙
美国
新西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智利
菲律宾
“双减政策”出台,让长期依赖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为了严格落实指导意见,教育部立刻成立了校外机构监管司,主要是针对机构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四个方面进行监管。
消息一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不有所动作,或裁员或转型,而深在漩涡中的家长们,很快将会面临“无课可上”的焦虑:不学,开学就跟不上,学了,大家都学了孩子在其中也没有明显的提高,面对这种种的忧患,孩子的学科成绩该怎么办?
与此同时,7月30日深圳刚提出的大学区招生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这也和之前上海出台的公民同招、摇号入学,北京西城区全面实施多校划片入学,等一系列打压学区房的举措在一线城市相互呼应!已经入手或持有学区房的家长一定更焦虑不安了。
别着急!我们一个个分析,先来看看《双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从国家发布意见的角度分析,进行教培行业的规整,是为了追求教育公平化。因为教培机构作为商业化运作方式的存在,首要目标是为了盈利,售卖课程是利润来源。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又要保证教学质量,通常机构会花重金从学校挖优秀老师跳槽进入机构教学。
若好老师都集中到教培机构,出身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自然就变得更少。久而久之,他们和中高产家庭孩子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中国的贫富差距也会不断变大。
因此,校外教培机构的出现,注定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而《意见》正是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而对学区房的一系列措施,其实是殊途同归,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和学生短期内是无法放下追求顶尖教育资源的“野心”和需求的。
且不论《双减》是否会引发补习班“地下化”、“小班化”,是否会让内卷的成本更大,情况更严重。光是想想只有50%的初升高通过率,就很难不让人神经紧绷。谁还能真的坦然面对减负这一馈赠呢?
教育改变命运!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如今:
教培的路,堵了!
学区房,凉了!
想给孩子优质教育的家长
还能怎么办?
针对家长以上的担忧,PKF通过两个维度帮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之路进行规划。
1,推荐学生通过“生涯规划测评”了解自己的思维风格、职业兴趣和行为特征,从而能够更好地在求学、乃至择业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也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陪伴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家庭摩擦。同时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针对学生又有权威第三方认证的测评系统。
2.“全国联招”,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考试”,是中国教育部单独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专门高考,以满足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回祖国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入读内地大学的机会。
相较于普通高考,全国联招的竞争压力要小很多。首先是人数上的巨大差距。2019年高考人数1,031万,2020年国内高考人数达到1,071万,2021年国内高考人数达到1078万,报考人数连年创新高。而全国联招考试2020年仅4,035人报考,2021年仅有4,484人参加考试,竞争人数差距悬殊且不占用高校的普通高考招生指标。
其次,全国联招的报名人数远未到录取名额。今年参加全国联招考试的人数为4,484人,而目前全国接收华侨生的高等院校共计336所,每年能提供15,000个左右的港澳台及华侨生录取名额。报考人数只占到录取名额的三成左右。在未来3至5年里,报考的人数也有很大可能不及录取名额,换言之,文化成绩达到普通水平的考生通过全国联招考试考取自己满意的高等院校是大概率的事件。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去年的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报考学生人数为4035人,首批录取考生3272人,其本科批次录取比例超过80%。
全国联招考试身份问题
随着全国联招逐渐成为家长关心的热点,每年出现了不少考生因为身份问题无法通过认证。PKF教育专家特别提示,国内部分高校目前对华侨生身份有额外要求,报考时还需特别注意。例如今年广东暨南大学就在其招生简章里明确说明“我校不接受持有菲律宾特别退休居住签证和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的申请材料”。
所以如今很多家长转而寻求欧洲一步到位拿永久居留权的项目及国家。而在众多欧洲身份项目中,马耳他MPRP项目是性价比较高且符合华侨生永久居留资格的项目。
马耳他MPRP项目的优势在于同时解决了华侨生对于父母和子女华侨身份的要求。主申请人可以携带子女,父母及祖父母,一家四代同时申请。在身份界定上,由于马耳他MPRP项目属于永居计划,申请人在获批后,如果想要参加华侨生考试,只需要在当地居住满18个月即可。
如果您也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有想法,欢迎联系我们。